災難會讓孩童產生恐懼、困惑、不安的情緒。即使孩童沒有親身經歷災難,光是看電視、聽大人討論都可能引起對災害的焦慮和壓力。父母或老師應該要注意孩童的這些徵兆。
災害對孩童心理的後遺症包括恐懼、哀傷及一些行為問題。小童可能會尿床、失眠,一落單就會焦慮。大童可能會變得暴躁、學習退步。而沒有直接目睹災害,而是從電視或媒體上看到的兒童也可能變得很憂愁。
心理創傷的高危險群
一般孩童的心理影響可能比較短暫。但下列三種情況可能會讓孩童有長期心理創傷的風險:
- 孩童直接經歷災害,目睹傷亡民眾。自己受了傷或擔心其他人可能會因為傷重而死亡。
- 失去親人:經歷親人或朋友的重傷或死亡。
- 承受災害的二度創傷:例如被迫遷離家園、失去朋友親戚、失去財產、父母失業、家庭經濟困難等。
孩童心理的復原
大部分災害對孩童的心理創傷,都會隨著時間慢慢復原。而對於那些曾直接經歷災害的孩童而言,煙霧、警報、烏雲、強風都可能喚起他們對災害的記憶。
然而,父母的行為對孩童影響很大,孩童可以察覺成人的恐懼和哀傷。所以父母對災害積極正面的態度是孩童心理上最大的支持。而帶著孩子做好家庭防災計畫有助於讓孩子重新對災害有面對的信心。而經歷過災害的孩子確實也對家庭的防災能提供貢獻。
不同年齡孩童對災害的反應
0~2歲:這段期間的幼童經歷災害,她們雖無法用言語表達自己的感受。但他們確實會對特定的場景、聲音、氣味留下記憶。嬰兒可能會變得比較容易哭或需要被擁抱。這段期間的幼童主要是依賴父母的反應。等過幾年後,這些幼童長大一點,也可能會在遊戲中表現一些災難的動作或場景。
學齡前-3~6歲:學齡前兒童在遇到災害時,由於年紀小尺寸也小無法保護自己,覺得最無助。所以只要一離開父母或保拇就會覺得很害怕不安。災後的數星期內,他們在嬉戲時也會不斷地表演之前災害發生的情形。
學齡兒童-7~10歲:學齡兒童災後可能會一直想著災害時的景象,而想一直談論災害。這情況可能會讓他們無法專心學習而造成學業退步。在學校也可能從同學中得到一些關於災害的錯誤資訊。他們災後的情緒反應很可能包含哀傷、恐懼、擔心災害再發生、罪惡感、憤怒或幻想自己是救援人員。
青少年-11~18歲:青少年對災害的反應隨著年齡會比較接近成人。有些青少年可能會有些危險的行為,如危險駕駛(騎車)、喝酒、甚至使用藥物等。有的青少年則會變得不喜歡出門,活動力減退。災後的世界在青少年眼中會變得不安全,因而有種情緒被壓抑的感覺。
滿足孩童情感上的需求
災後孩童的想法、行為、感覺都會受到成人的影響。成人應該多鼓勵兒童或青少年多講出他們對災害的感覺和想法,跟他們一邊談的同時釐清一些孩童對災害的誤解。並且和他們一起擬訂災害的預防與應對計畫都有助於安定他們的情緒。
專心傾聽孩童的想法,當他們有疑問時,視他們的需要與理解的程度給予回答。當孩子無法表達心中的感覺時,可以讓他們畫畫或用說故事的方式表達。
了解造成恐懼與焦慮的原因,了解孩童們恐懼是因為:
- 災害會再發生。
- 他們親近的人會因為災害死亡或受傷。
- 他們會因為災害被遺棄或跟家人分開。
- 擁抱你的孩子。
- 平靜地告訴他們災後重建與確保大家平安的計畫。
- 鼓勵孩童們說出心中的想法。
- 多花時間於孩子相處,例如睡前的時間。
- 恢復全家人每天生活的步調,包括工作、休息、吃飯、上學、休閒等。
- 給你的孩子一些工作並陪他們完成,讓他們覺得他們也參與了災後的重建。
- 讚美孩子負責任的行為。
- 理解你的孩子災後會有一些精神或行為的反應。
- 鼓勵你的孩子參與家庭防災計畫的研擬。
假如你採取了以上的行動,但你的孩子還是很焦躁恐懼。而且愈來愈嚴重,甚至影響日常的生活、學校及人際關係等。建議您可以尋求一些專業人士的幫助,像是小兒科醫師、兒童心理醫師等。
限縮家人看電視或接觸媒體的時間與範圍
災難新聞的畫面可能會引起孩童的焦慮。尤其是造成很多人傷亡、房屋倒塌的畫面,會讓比較小的孩子以為災害一再地發生。
假如父母允許孩童收看有災難畫面的電視或網站,應該要在一旁鼓勵孩子說出他們的看法並為他們解釋。父母最好也適當地管制孩子自己看電視或網站的時間。
支持你的孩子
父母幫助孩子認識並管理自己災後的感覺。也可以借助一些其他家人、朋友、社工團體、宗教團體來幫助他們。父母是孩子遇到困難時最好的支持,但父母要了解孩子的需求,並有一個幫助孩子的計畫。
預防災害幫助家人認識一個現實:災害確實會發生。而也藉由預防災害可以讓家人平日就做好一旦災害發生時生活與心理上的準備。當人們做好準備時,遇到災害時就能應變得更好。孩子們也是一樣!
只要標示原作者"不來思(Brice)"與本文的超連結(網址),即可於其他網站或部落格(網誌)轉載本文作非營利的目的。如欲將本文印刷於紙本或報章雜誌及其他媒體上,須經本文作者的授權後方得使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